近日,百年香烟品牌大前门的生产溯源问题引发市场热议。2025年3月28日,上海、天津、青岛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发布通告,确认现行流通的大前门香烟仅由沪津青三家卷烟厂合法生产。这一官方声明直击网络流传的"东北产大前门"争议,为持续两个月的产地疑云画上阶段性句号。记者调查发现,北京朝阳区六家烟酒店内标称"沈阳产"的23条大前门香烟,经电子追溯系统验证均为跨区域窜货商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王府井某连锁超市,店员向记者展示的进货单据显示,其销售的大前门香烟均来自上海卷烟厂。"包装盒底部的三位数代码,02代表上海,03是天津,04属青岛。"中国烟草流通协会专家现场科普道。明眼人都发现,当前市场流通的合法产品均带有这三组编码,而网络热传的"06"开头的所谓东北产香烟,实为2017年已停产的哈尔滨卷烟厂遗留包装二次加工品。
无独有偶,天津卷烟厂技术总监在媒体开放日透露:"三家工厂采用统一原料配比,云南烟叶占比58%,贵州烟丝占32%,其余为津沪本地特色烟叶。"这种原料配给机制,既延续了1952年国有化时的工艺传统,又通过2005年建立的"云贵核心产区直供"体系实现品质升级。三家工厂生产线均配备区块链溯源设备,每包香烟的流转信息实时上传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央数据库。
面对消费者对"多地生产是否影响口感"的疑虑,青岛卷烟厂质检中心主任给出专业解读:"三厂共享1953年定型的原始配方,关键工序由同型号德国设备完成。"记者在盲测体验中发现,沪产香烟焦油量标注12mg,津青产品则为11mg,这种细微差别源自地域气候导致的自然醇化差异。在某电商平台,标榜"珍藏版东北大前门"的37个链接已被依法下架,页面显示"该商品存在描述不符"。
事件发酵过程中,一组摄于沈阳某仓库的"06版大前门"图片引发二次争议。经辽宁省烟草专卖局核查,这批2018年封存的瑕疵品外包装,被不法分子偷换内芯后重新流入市场。"这就像给旧酒瓶装新酒,但瓶身信息早已失效。"打假专家李明用通俗比喻解释跨时空造假的新形态。随着专项治理展开,三省五市已查获涉案包装盒12万枚,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本次事件恰逢大前门创牌11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期。上海卷烟厂档案馆披露的1959年"国庆十周年纪念版"烟标,与现行产品防伪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从手工套印到激光微雕,防伪技术已迭代七代。"档案管理员指着展柜中的历代烟标介绍。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消费者更直观感知百年品牌的传承与革新。
截至发稿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更新了《卷烟产品溯源查询指南》,新增"三码时空校验"功能。北京海淀区消费者张先生现场体验后感慨:"原来是这样,扫完追溯码还要核对生产日期与物流轨迹是否匹配。"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产地之争,意外推动防伪科普覆盖人群增长230%,为百年品牌注入新的时代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