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凌晨,上海浦东某烟草专卖店经理李建军在盘点时发现异常——大前门(软)香烟的进货单据显示单条进价53元,而系统显示的当日零售价已飙升至100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走访发现,这款百年老牌卷烟正陷入价格迷雾,全国统一批发价与区域零售价形成倒挂现象,引发消费者对烟草流通体系的深度质疑。
明眼人都发现,大前门系列产品的价格体系正经历结构性震荡。据中国烟草总局最新公示数据,2025年大前门(软)全国统一批发价仍维持在23.85元/条,单盒建议零售价3元的政策从未变更。但实际销售终端却呈现冰火两重天:河南漯河部分便利店仍以4.5元/包惠民价出售,而北京国贸商圈个别烟酒店标价已达12元/包,较指导价暴涨300%。
"我们也不想当冤大头。"海淀区烟酒专卖店主张女士向记者出示进货单,单据显示其3月28日购入的大前门(软)单条成本已涨至85元。这种价格倒挂现象不仅发生在零售端,部分地区二级批发商的拿货价竟比厂商直供价高出42%,形成诡异的"价格堰塞湖"。
无独有偶,短支系列的价格波动更为剧烈。上海烟草集团生产技术部负责人透露,大前门(短支)出厂成本中,香精香料占比从2020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27%,直接推高单包生产成本至6.8元。然而市场监测显示,该产品在西安钟楼商圈的零售价仍坚守18元/包,与三年前持平,这种"成本涨售价稳"的悖论令业内人士直呼反常。
面对价格乱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教授指出:"传统烟草定价机制已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差异,建议建立动态价格调节模型。"其团队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每提升1个GDP百分点,卷烟零售价溢价空间就扩大0.7%,这种隐性市场规律正在重塑百年品牌的流通格局。
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记者在虹桥交通枢纽观察到,两款包装近乎相同的大前门(软)正在同步销售——印有区块链溯源码的新版单价8元,传统包装的老版却要价15元。这种"新旧同台"的奇观,暴露出防伪技术升级带来的隐性成本转嫁。消费者王先生无奈道:"花三倍价钱买的'情怀',可能只是换了张防伪贴纸。"
截至发稿前,上海烟草集团官网仍未更新价格公告。但据内部人士透露,企业正着手建立"基准价+浮动区间"的全新定价体系,计划在二季度实现"千城千价"的精准调控。这场牵动亿万烟民的价格博弈,或将随着清明假期后的政策调整迎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