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农业农村部8月10日发布专项通报,中国沉香第一镇所在地的沉香产业带陷入质量争议。该镇2023年申报"沉香产业示范基地"时提交的78份质检报告中,23份被核查出数据异常,涉及中国沉香第一镇核心产区6家企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明眼人都发现,部分企业为维持"第一镇"招牌,或存在原料掺假与检测报告造假行为。
"沉香品质鉴定需要穿透产业链条。"国家林草局沉香检测中心主任吴启明向记者展示色谱分析图,中国沉香第一镇某龙头企业标称的"特级沉香",其沉香四醇含量仅为行业标准的43%。仪器捕捉到人工添加的合成沉香醇特征峰,这种物质虽能提升香气浓度,却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该镇2024年上半年沉香出口量同比增长82%,但境外退货率同步攀升至17%,主要涉及中国沉香第一镇地理标志滥用投诉。
无独有偶,拼多多平台8月9日批量下架标有中国沉香第一镇标识的商品链接。消费者林女士提供的物流信息显示,其购买的"镇馆之宝"级沉香手串,发货地实为邻省某工业园。记者实地暗访发现,该镇沉香交易中心三个展柜陈列的"百年结香"原料,经碳14检测显示树龄不足二十年,工作人员解释称"展品仅供观赏"。
明眼人都发现,产业光环下暗藏技术困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该镇推广的"速成结香"技术使沉香木感染率提升至95%,但有效成分沉香螺旋醇含量反而下降28%。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警告,此类沉香制作的熏香制品,燃烧时释放的苯并芘浓度超出天然沉香3.7倍,"特别是孕妇和儿童使用风险更高"。
面对舆情发酵,中国沉香产业协会启动"产地溯源"专项行动。新规要求所有中国沉香第一镇出产的商品,必须植入区块链溯源芯片,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树木生长轨迹与加工记录。该镇某代工厂负责人透露:"现在每克沉香附加的检测成本就要6.8元,正规企业根本拼不过造假作坊。"这种困境在原料端得到印证,越南某沉香供应商证实,近半年接到大量"只要外观达标"的怪异订单。
司法部门已介入调查违规认证问题,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若查实中国沉香第一镇存在系统性造假,相关企业将面临撤销地理标志使用的处罚。这场牵动整个沉香行业的信任危机,或许正在倒逼产业回归价值本质。正如非遗沉香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师傅在工作室感叹:"老祖宗讲究'十年一寸香',现在有些人恨不得十天生一斤,这香还能叫沉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