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宝玉石协会3月31日发布《2025年翡翠市场消费警示》,首度披露五类低价值翡翠的鉴别图谱,其中包含涂色翡翠、石化翡翠等易混淆品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在北京潘家园、上海云洲古玩城等交易市场发现,标注"缅甸老坑冰种"的翡翠挂件中,有34%存在人工处理痕迹,部分染色翡翠单克售价虚高3-7倍,消费者维权事件较去年同期激增83%。
明眼人都发现,此次公布的鉴别图谱直指当前市场乱象。据协会官网同步更新的《翡翠品质分级白皮书》,涂色翡翠占据低端市场流通量的47%,这类产品通过化学染料伪造翠绿色泽,经紫外线照射后会出现明显褪色斑块。正在市场选购的藏家王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对比图:"你看这个观音吊坠,自然光下颜色均匀,用365nm紫光灯一照,边缘已经发灰。"
无独有偶,广州华林玉器城的商户李女士向记者透露行业潜规则:"镶嵌翡翠最容易被动手脚,金镶玉的底座往往遮盖住玉石本身的裂纹。"她随手拿起柜台里的龙凤牌解释道,这种将翡翠碎片拼接镶嵌的工艺,不仅破坏玉石完整性,更使检测仪器难以识别内部结构。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3月29日的抽样报告显示,送检的218件镶嵌类翡翠中,有62件存在胶质填充物。
针对消费者困惑,国家级注册珠宝鉴定师张明阳现场演示鉴别技巧:"天然翡翠的苍蝇翅纹路具有方向性,而染色品会呈现网状色斑。"他特意选取两件标价相近的平安扣对比,在40倍放大镜下,人工处理品的表面出现密集蜂窝状蚀痕。这种肉眼可辨的差异,却被部分直播间主播刻意模糊,某电商平台3月销售数据显示,夜间翡翠直播的退货率高达59%。
家住杭州的刘女士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花6800元买的'冰种飘花'手镯,检测才发现是石英岩染色。"她展示的维权单据显示,色泽不均匀的翡翠占消费纠纷案件的23%,这类产品因矿物分布失衡导致透光性差异,专业仪器可检测出折射率异常。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直播间使用滤镜技术伪造翡翠"起胶"效果,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30日已就此约谈三家头部直播平台。
面对行业乱象,中国珠宝玉石协会秘书长陈立群在新闻发布会强调:"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具备国检证书的商户,对于宣称'祖传老玉'或'缅甸直供'的渠道要保持警惕。"协会官网同步开通的"翡翠溯源查询系统"显示,截至3月31日15时,已有12.7万件翡翠制品完成电子身份证绑定,扫码即可查看开采地、加工厂等全流程信息。
此次公布的五大低价值品类中,内部瑕疵过多的翡翠成为新型造假重灾区。云南瑞丽口岸的报关记录显示,2月份入境的327吨翡翠原石中,有48吨为矿渣压制再生料,这类产品经酸洗充胶处理后,可伪装成高档冰种翡翠流通。中国宝石玉石质量监督检验院的专家提醒,购买万元以上的翡翠时应要求商家提供红外光谱检测报告。
截至发稿前,记者在淘宝翡翠直播间随机截取20件热销商品,经与协会公布的鉴别图谱比对,有9件存在特征性风险。随着清明踏青季临近,这场由权威机构发起的"打假风暴"能否净化市场环境?消费者又该如何避开"美丽陷阱"?本报将持续追踪行业动态,并为读者提供最新防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