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烟草专卖局今日(2025年3月31日)发布声明,针对近期消费者热议的"利群18元定价"事件作出官方回应。该局证实,自今年1月起实施的消费税调整确实影响终端零售价格,但强调指导价仍维持18元/包不变,市场波动主要源于物流成本差异及终端自主定价机制。目前杭州主城区85%零售点执行标准定价,而上海浦东等特大城市因仓储费用上涨,实际售价普遍上浮1-2元。
明眼人都发现,这场定价争议与春节前后的供应链波动密切相关。在杭州卷烟厂包装车间,质检员王师傅向记者演示新版防伪标识:"紫外光下'HCF'暗纹已升级为动态全息图,配合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追溯37道生产工序"。针对社交媒体流传的"变相涨价"说法,浙江中烟营销副总周明阳出示财务数据:"单包成本中消费税占比实际提升3.2个百分点,企业通过优化物流已将综合成本压缩1.8%"。
无独有偶,市场监管总局长三角特派办同步展开专项行动。稽查人员在嘉兴某仓储中心发现5箱异常批次产品,经检测滤嘴长度短标0.3毫米,相关批次已全部封存。现场执法人员解释:"这类工艺偏差可能影响吸阻稳定性,但未涉及核心质量指标"。正在武林广场直营店选购的市民李先生坦言:"18元定价尚能接受,但希望厂家保持烟支切口平整度"——他展示的手机照片显示,个别烟支存在0.1毫米级的接装纸偏移。
原来是这样!记者走访发现,价格争议背后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阵痛。在绍兴智能仓库,AGV搬运机器人正将整条香烟送入恒温货架,物流总监张伟介绍:"这套系统使分拣效率提升40%,但设备摊销导致单条物流成本增加0.5元"。中国烟草学会专家在电话采访中分析,这种结构性成本压力正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终端传导,"就像给卷烟价格装上了动态平衡器"。
随着清明祭祀用烟高峰临近,市场供需关系更趋复杂。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批发商陈老板的销售台账显示:3月以来"利群18元"日均出货量同比增25%,但毛利率下降2.3个百分点。"现在卖三条才抵过去两条的利润",他指着墙上新贴的"谢绝议价"告示苦笑。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所李教授团队研究显示,价格每上浮10%可使年轻消费群体购买意愿降低8%,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便利店更倾向维持原价保客流。
价格波动并未影响产品升级步伐。在宁波生产基地,技术团队正在测试第七代活性炭复合滤嘴,项目负责人梁工透露:"新材料对焦油截留率提升15%,且不影响烟气通透性"。流水线上,激光测径仪正以0.01毫米精度筛选烟支,这套价值千万的检测系统可将圆周误差控制在±0.03毫米,相当于人类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
这场定价风波折射出中式卷烟行业的深层变革。北京某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单包20元以下卷烟市场份额缩减至58%,较三年前下降12个百分点。面对消费升级趋势,杭州卷烟厂宣布启动"经典焕新计划",拟对包括"利群18元"在内的五款产品进行包装视觉升级,同时探索"明价暗补"的渠道激励政策。正如浙江省消保委负责人在发布会上所言:"价格体系的透明化改革,终将让品牌价值与消费体验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