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上午,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烟草专卖店前排起蜿蜒长队,三十余名中老年消费者顶着春日细雨等待补货。"上周跑遍五家店都买不到,听说这里有货赶紧来了",62岁的退休工人王建国攥着现金向记者抱怨。这场突如其来的抢购潮,将百年香烟品牌大前门推上舆论风口——这个曾以"三块钱口粮烟"深入民心的老品牌,为何在2025年春季突然变得"一烟难求"?
明眼人都发现,大前门香烟的供需失衡已持续三个月。来自全国烟草交易平台的数据显示,该品牌2025年一季度供货量同比骤降42%,北京王府井、广州上下九等商业区的终端缺货率高达79%。尽管上海烟草集团公开声明生产线运转正常,但消费者普遍反映常规渠道难觅其踪,部分商铺甚至出现"开箱即售罄"的极端现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面对公众质疑,业内人士向本报透露关键信息:原材料供应波动与产能调整形成双重挤压。云南烟叶产区受异常气候影响,上等烤烟产量减少三成,迫使企业优先保障高端品牌原料供给。与此同时,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控烟规划,大前门生产线正逐步向短支减害型产品转型,传统软包生产配额压缩至历史低位。
无独有偶,价格体系的剧烈波动加剧市场焦虑。记者调查发现,大前门软包实际售价已突破官方指导价三倍,个别地区单包叫价达15元。在虹桥火车站便利店内,标价3元的灰蓝色烟盒长期处于"售罄"状态,收银员直言:"现在拿货都要搭配其他香烟,单独进货根本批不到"。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催生灰色交易,二手平台涌现大量溢价代购链接,某1995年产未拆封纪念版更被炒至880元。
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为民发出警示:"特殊商品的稀缺性易诱发囤积居奇"。其研究团队监测数据显示,大前门主要消费群体中,55岁以上男性占比达68%,这部分人群因吸食习惯固定,往往愿意支付更高溢价。青年群体正以怀旧心态加入抢购行列,社交平台上"寻找童年记忆"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
为平抑市场波动,上海烟草专卖局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4月1日下午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新闻发言人证实将向重点城市投放300万包应急储备,并严查捆绑销售、哄抬物价等违规行为。当被问及未来是否提价扩产时,相关负责人谨慎回应:"品牌发展需兼顾社会责任,既要满足合理需求,也要引导消费者理性对待烟草制品。"
暮色中的南京路,排队人群仍未散去。橱窗里陈列的短支新品虽包装时尚,却少有人问津。柜台深处,几包辗转多地调拨来的软包大前门刚上架便被抢购一空,空留包装上那座历经沧桑的前门楼剪影,在霓虹灯下折射出传统消费品在新时代的生存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