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揭秘!70年春秋香烟图片展“历久弥新 ”

香烟资讯 11℃

2025年3月31日上午10时,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突发宣布启动"时光烟标"特展项目,现场首次公开展示1949-2025年间"春秋"香烟全系列烟标原件及生产档案。这一发现源于蚌埠卷烟厂旧址改造工程中意外出土的23箱文物级烟标实物,​其中1970年代"拖拉机与麦穗"版春秋软竖标与1985年"汉代战车"金属浮雕标的完整存世,让现场观众直呼"见证了中国卷烟工业的活化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面对记者提问,特展策展人许建辉手持放大镜向公众展示烟标细节。​1972年生产的初代春秋标上,拖拉机与麦穗图案清晰可见丰收场景,背面依稀可辨"领款人:王某某"等褪色字迹,印证了特殊年代"烟标当票据"的历史惯例。1983年版烟标首次出现"过滤嘴"标识,与当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征形成互文。

重磅揭秘!70年春秋香烟图片展“历久弥新 ”

明眼人都发现,烟标设计演变暗藏玄机。原蚌埠卷烟厂退休工程师李国栋透露:"70年代设计必须体现集体劳动,80年代转向传统文化挖掘。"正如2003年停产的"青铜饕餮纹"纪念版,其设计灵感源自淮河流域出土文物,却因成本过高被迫停产。无独有偶,2025年新推出的数字烟标采用AR技术,扫码即可观看3D版"春秋会盟"历史场景。

重磅揭秘!70年春秋香烟图片展“历久弥新 ”

在特展互动区,78岁的张建国老人指着一张泛黄的工作照感慨:"当年学徒工资18元,春秋烟2毛5分钱算奢侈品。"他的回忆得到档案佐证——1978年厂区账本显示,春秋牌香烟日产量突破50万支,约占全省卷烟产能的12%。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数据填补了地方工业史研究的空白。

随着观展人流持续增加,馆方紧急启动分时预约系统。​数字化团队正对1200余件烟标进行高清扫描,预计4月10日开放线上3D博物馆。文物保护专家王敏提醒:"部分早期烟标的油墨含铅量超标,必须采用惰性气体密封展示。"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印刷材料演变提供了新样本。

截至发稿时,特展已接待参观者1.2万人次,海外学者预约量占比达37%。当被问及未来计划,策展方透露将联合中国烟草博物馆开展全国巡展,让更多人透过小小烟标读懂大时代变迁。正如现场留言簿上某位90后观众所写:"原来方寸之间,真的藏着半部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