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清晨,云南昆明市西山区云烟路89号厂区门前聚集着十余辆物流货车,工人们正将印有"云烟"标识的货箱装车发往全国。这个承载着百年烟草记忆的生产基地,近日因消费者对大重九香烟真实产地的持续追问再次成为焦点——这款号称"烟中茅台"的高端产品究竟出自何处?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三天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专项抽检报告。报告显示,标称"云南产"的大重九香烟中,有12.7%的抽样产品存在包装喷码与生产记录不符现象。消息披露后迅速引发热议,社交平台"大重九到底哪里造"话题阅读量突破3.8亿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面对公众质疑,云南中烟工业公司连夜发布声明,确认所有市售大重九产品均产自昆明核心厂区,并承诺将配合监管部门彻查喷码异常问题。
明眼人都发现,产地争议背后暗藏产业变迁。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档案显示,大重九品牌创立于1922年的亚细亚烟草公司,其生产线历经七次搬迁,2004年最终落户现址。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当前昆明厂区保留着三条专属生产线,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双线制"生产模式,年产能维持在180万箱左右。这种特殊的生产架构,或是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产品溯源产生困惑的技术性诱因。
无独有偶,原料供应链的特殊性加深了外界猜疑。业内专家指出,大重九烟叶虽标注"云南特供",实则包含保山、普洱等多地优选原料。在海拔1800米的曲靖烟叶种植基地,技术员张建军正操作光谱仪检测烟叶成熟度:"每片叶子都要经过216项指标筛选,符合要求的才能进入大重九原料库。"这种严苛的选材标准,使得单箱产品的原料消耗量较普通香烟高出23%。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波,云南中烟于9月16日启动"透明工厂"开放计划。在媒体直播镜头下,身着无菌服的质检员李芳正在检测线上抽检成品:"每包香烟都要经过七道溯源验证,激光防伪标识能精确到分钟级生产信息。"企业方同时公布了近三年质量抽检记录,数据显示该品牌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97%以上。这些举措虽暂时平息了部分质疑,但关于"是否存在代工生产"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
市场端已出现连锁反应。在成都春熙路烟草专卖店,标价100元/包的大重九出现短暂缺货,店长王敏表示:"这两天咨询产地的顾客比往常多三倍,不少人要求现场验证喷码信息。"更令人意外的是,二手交易平台涌现大量"初代大重九"求购信息,某1999年产未拆封整条香烟叫价已突破2万元。
中国烟草学会副秘书长陈明辉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产地标识关乎消费者知情权,必须确保绝对准确。"其透露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正修订《卷烟产品标识规范》,拟要求生产企业细化至车间级位置信息。这场由一包香烟引发的产地追问,或许将推动整个行业溯源体系的深度变革。
夕阳下的昆明厂区,运输车辆仍在有序进出。质检中心楼顶的"大重九"鎏金牌匾历经风雨依然锃亮,流水线上的激光喷码设备正以每秒三包的速度镌刻着生产信息。当消费者下次拿起这包承载百年历史的香烟时,或许会在氤氲烟雾中品味到更多关于时间与品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