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就金圣(滕王阁细支)卷烟近期在部分区域出现的"死人烟"民间称谓发布官方声明。该产品全国统一零售价保持20元/包,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2.7%,市场流通完全合法合规。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个耸人听闻的别称源于三个误解链:包装色彩的文化误读、特定场景的消费联想以及网络段子的病毒式传播。
在南昌红谷滩某便利店,店员小张向记者展示米白色包装的滕王阁细支:"上周有位顾客盯着烟盒嘀咕'这颜色像丧事用的',其实设计师的灵感来自《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明眼人都发现,这种素雅风格恰是产品文化定位的体现,烟盒烫金工艺复刻的滕王阁轮廓在光线折射下呈现动态光影,与所谓"晦气"毫无关联。
消费场景的戏剧性巧合加剧了误解传播。在武汉汉正街经营殡葬用品的李老板坦言:"确实有家属采购这款烟用于白事,但纯粹因为包装庄重且价格适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王教授指出:"部分地域存在'白事用细支'的旧俗,这种消费惯性被错误嫁接成产品标签。"该说法在云贵川地区接受度较高,而江浙沪市场则鲜有此类联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样——网络监测数据显示,某短视频平台"灵异故事"主播在2月15日的直播中,将深夜拍摄的烟支燃烧画面与都市传说强行关联,该片段获得280万次播放后衍生出大量二次创作。江西中烟法务部已启动侵权内容取证,首批涉嫌造谣的17个账号将被追责。
无独有偶,产品技术创新反而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烟草评吸专家刘工解释:"三段式降焦滤嘴让燃烧更充分,烟灰呈现独特的灰白色,这本是技术突破却被曲解为'异常现象'。"在长沙某检测实验室,工程师现场演示正规烟支燃烧过程,专业仪器显示其燃烧充分性达92.3%,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消费者的认知差异在对比测试中尤为明显。记者随机邀请20位吸烟者进行盲测,仅3人将滕王阁细支与负面联想关联。"入口柔和的陈皮香气与'死亡'根本不沾边",参与测试的赵先生表示,"倒是某些低价劣质烟才该被警惕。"这种反差印证了传播学中的"信息茧房"效应——特定群体在封闭信息环境中强化了错误认知。
企业的快速响应正在扭转舆论风向。江西中烟在声明中公布三项举措:联合省质检院开通24小时真伪查询热线;在重点市场增设500个体验点;推出"文化解码"系列科普短视频。在杭州武林商圈的品牌体验馆,三维全息技术还原滕王阁实景,参观者王女士感叹:"亲眼见到设计理念后,那些荒谬传言不攻自破。"
市场数据为产品正名提供有力支撑。最新流通监测显示,滕王阁细支在25-35岁消费群体中的复购率达63%,远超细支烟品类平均值。在成都春熙路专卖店,正在补货的配送员小李证实:"最近反而多了年轻顾客专门来买'传说中那款烟',说是要拍照辟谣。"这种逆势增长的现象,或许正是破除谣言的最佳注脚。
截至发稿前,国家烟草专卖局价监司负责人向本报确认:"近期开展的专项抽检中,滕王阁细支各项指标合格率100%。"这场由文化误读引发的舆论风波,恰恰印证了烟草消费市场走向理性认知的必然性。随着真相的持续披露,这个诞生于网络角落的荒诞称谓,终将在事实阳光下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