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2025年3月30日,中国品牌研究院联合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5长白山人参品牌发展蓝皮书》,正官庄、长白山人参、新开河三大品牌以超过90%的市场认知度稳居第一梯队。这份涵盖全国286个城市的消费调研报告显示,东北地区本土品牌正加速突围,敖东、皇封参等企业通过"产学研销"一体化模式,带动产业规模较三年前增长47%。目前该领域已形成"国际品牌领跑、本土龙头追赶、区域特色补充"的三级竞争格局。
明眼人都发现,正官庄虽以93.2的品牌指数蝉联榜首,但其线上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1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白山人参品牌运营商通过"基地直供+文化赋能"策略,使得高端礼盒装产品复购率提升至35%。在长春欧亚商都的滋补品专柜,消费者张女士正比对两款红参产品:"韩国包装确实精美,但扫码溯源显示长白山基地的种植信息更透明。"这种消费心态的转变,恰好印证了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树民的观点——"人参产业的竞争已从品质单维度转向全产业链可信度比拼"。
无独有偶,新开河依托康美药业的研发优势,推出全球首款"区块链+人参"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产品包装的二维码,不仅能查看种植地的土壤检测报告,还能追溯加工环节的温度曲线。这种技术创新直接拉动其电商平台销售额单月暴涨68%,在深圳等南方市场尤为明显。不过某代购平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仍有部分消费者迷信'野山参'概念,实际上经中检院检测,宣称野生的产品中83%实为林下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吉林省参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军给出专业解读:"根据2024年实施的《人参制品分类标准》,只有生长年限超过15年、未经人工干预的才能称为野山参,这类产品年产量不足500公斤。"原来是这样,市面上流通的所谓野生人参多是采用"仿生态种植"技术培育的林下参。在通化人参交易市场,从业者老赵展示着两种参的差异:"野山参的芦碗紧密如螺纹,而林下参的芦头明显有修剪痕迹。"
正当国际品牌与本土企业激烈交锋时,区域特色品牌正悄然崛起。敖东药业推出的"鲜参现挖"体验服务,吸引3.2万名游客深入种植基地,带动周边民宿产业增收1200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皇封参通过与博鳌论坛的战略合作,将其紫红参系列打入高端商务礼品市场,单支售价突破万元仍供不应求。这种"跨界破圈"的营销模式,被清华大学品牌研究院列为经典案例。
面对白热化竞争,行业监管也在持续加码。国家药监局最新抽检数据显示,人参制品合格率从2022年的91%提升至97%,但网络渠道仍是重灾区。在某直播平台,主播"滋补达人小雪"宣称的"六年根野山参",经专业机构鉴定实为三年生园参。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此发布警示:"购买人参制品务必认准'三标合一'——地理标志、有机认证和质检报告。"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产业升级战中,科技创新成为破局关键。长白山人参有限公司打造的"数字参田"管理系统,通过卫星遥感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环境的毫秒级监测。其技术总监演示系统时介绍:"当空气湿度低于60%时,智能喷淋装置会自动启动,这比传统种植方式节水43%。"这种颠覆性变革,或许正应了业内人士那句预言——"未来五年,得技术者得人参天下"。
截至发稿前,京东平台数据显示人参类目搜索量同比激增215%,其中3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首次突破四成。这场关乎传统滋补品行业未来的较量,既是对品质底线的坚守,更是对消费升级趋势的精准把握。正如行业观察家所言,当人参产业跳出"土特产"的固有标签,其承载的已不仅是养生价值,更是一个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