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讯)近日,漳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查处一起利用微信平台销售仿冒商品的重大案件,涉事账号"福建云霄一手货源微信"涉嫌违法经营被立案调查。截至发稿前,执法人员已在云霄县某工业园区查获假冒国际品牌箱包、化妆品等货品2300余件,涉案金额预估超500万元。
明眼人都发现,该账号以"工厂直供"名义在朋友圈发布商品信息,通过加密聊天规避监管。据消费者王女士反映,其购入的某奢侈品牌手袋使用三天便出现五金件脱落,"商家坚称是海外专柜正品,但始终无法提供采购凭证"。随着类似投诉激增,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溯源技术锁定可疑交易链。
"这类新型售假模式具有强隐蔽性。"法律专家林国华教授指出,违法分子将服务器架设在境外,利用微信端到端加密功能传输订单信息,给电子取证带来挑战。此次查获的货品包装已升级防伪码技术,普通消费者难以肉眼辨别真伪。
无独有偶,广东东莞上月刚破获同类案件。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沿海地区已形成仿冒商品"线上接单+线下直发"的完整产业链,部分代工厂白天生产合规产品,夜间则切换流水线制造高仿品。某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坦言:"这些账号常伪装成茶叶、土特产经销商,实际通过暗语对接仿冒品需求。"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云霄县某被查处仓库内,仿冒商品与正品混合存放,工人根据订单实时更换包装。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商品竟附带伪造的海关报关单和专柜小票。目前,公安机关已冻结涉案资金账户17个,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消费者该如何防范?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切勿轻信"特殊渠道""海关罚没"等宣传话术,建议通过官方授权渠道购买商品。对于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所谓"尾单""原厂货",更要提高警惕。据悉,新版《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将于下月起实施,明确要求社交平台建立异常交易预警机制。
眼下,这场"猫鼠游戏"仍在升级。有技术公司研发出可识别商品细微色差的AI鉴定系统,而售假者则开始采用虚拟定位技术伪造发货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究竟谁能更胜一筹?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消费者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