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发现,这款诞生于1916年的国民香烟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上海烟草集团官网显示,大前门(软)官方指导价仍维持在3元/包,但实地走访发现,北京王府井商圈部分商铺标价已达15元,而河北某县城超市仍以4.5元的价格敞开供应。这种跨省价差最高达233%的现象,让消费者直呼"看不懂"。
无独有偶,在杭州某区块链技术公司工作的张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手机里的比价记录:同一生产批次的香烟,在社区便利店、高铁站商铺和电商平台上的报价分别为8元、12元和9.8元。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价格乱象源于多重因素叠加:云南烟叶产区减产导致原料成本上涨4.2%、2024年消费税调整新规实施,以及物流体系区域性梗阻形成的"孤岛效应"。
"现在的价格体系就像打翻的调色盘。"从业二十年的烟草经销商李先生向记者透露,部分一线城市终端网点存在"看人定价"现象,对辨识能力较弱的中老年顾客仍按传统价位销售,而年轻消费者往往需要支付"怀旧溢价"。这种现象在收藏市场尤为明显,某二手交易平台显示,2016年纪念版短支装的价格已飙升至50元/包,较发行价暴涨15倍。
面对市场波动,生产企业正通过技术手段维护价格体系。2025版产品新增的区块链溯源二维码,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验流通轨迹。上海卷烟厂质量总监在电话采访中证实:"每包烟从出厂到零售的12个流通环节均已录入分布式账本,理论上可追溯至具体经手人。"不过这项技术尚未完全覆盖传统销售渠道,给部分商家留出了操作空间。
价格分化背后暗藏消费群体的代际更替。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45岁以上消费者仍占据58%的市场份额,但25-35岁群体的购买量正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在北京798艺术区,记者偶遇正在采购限量版的95后设计师小林,他坦言:"买这个不为抽烟,就为收藏烟盒上的正阳门浮雕。"
这种文化符号化趋势正在重塑产品定位。某高校经济学教授分析称:"当商品跨越实用价值边界,其定价逻辑就会脱离成本核算框架。"眼下,大前门(软)已衍生出日常口粮款、文化收藏款和健康改良款三大细分品类,价格梯度从3元跨越至25元,形成独特的市场生态。
针对愈演愈烈的价格争议,中国烟草学会专家在昨日召开的行业研讨会上强调:"企业既要维护百年品牌的亲民形象,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据悉,全国统一电子交易平台预计在二季度上线,届时跨区域价差有望收窄至20%以内。但仍有消费者担忧,价格透明化可能导致低价渠道消失,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记者发稿前获悉,市场监管总局已对涉嫌价格欺诈的23家商户立案调查。与此同时,上海卷烟厂官网悄然更新声明,承诺"2025年确保基础款市场覆盖率不低于65%"。这场由一包香烟引发的价格迷局,既考验着传统企业的渠道管控能力,也折射出新时代消费市场的复杂生态。